您现在是位置是:首页>>

    “减负”拦路虎不是学习是功利

    盼望着、盼望着,暑假来了。家长摩拳擦掌,打算让孩子学会“十八般武艺”,任何一项素质都不输在起跑线上;各种培训班更是“磨刀霍霍”,开始了培训市场的生源大战。学生说:“放假比上学还累。”
      “减负”的本意是留出时间让学生全面发展,但是提高素质的各种课外活动怎么就变成了学生的新负担?难道没有负担的课余生活意味着孩子什么也不做?事实上,越是发达的国家,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程度和普及程度越高。接受专业的艺术熏陶、参加系统的体育训练、到大学听科学讲座、为社区老人服务或者尝试某种职业技能,孩子们也很忙,却忙得自得其乐。
      好奇和求知乃儿童的天性,笔者以为,学习知识、掌握技能本身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学生的负担,否则我们的个体和社会何谈发展。造成学生负担的根源是隐藏在提高素质名义下的功利心态。这种心态来自社会、来自家长,但是最终作用在孩子身上。
      试想,如果德国家长先花高价购得一张奇货可居的讲座门票,再越俎代庖地给儿童选择一门高深的科学课程,把孩子强行推进大学校门,在讲座结束后来一次考试或竞赛当作日后升学的筹码,或者和大学签个择校协议,保证孩子日后进入这所大学,那么孩子还会对大学的神圣、科学的神奇充满向往吗?如果俄罗斯学生下午6点钟放学,带上足够写两三个小时的家庭作业,连周末和暑假也不能放松,他们还有什么精力去学乐器、学舞蹈、学唱歌?如果美国的学生无数次被人提醒“考大学最重要的是分数”,那么社区服务是不是也可能流于形式,甚至弄虚作假呢?
      从国外的经验看,要想让课外活动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,至少需要三个条件,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,其二是要提供高质量的活动,其三是收费合理。德国低年级学生每天只上4小时课。英国统一规定,学生每天学习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。美国中小学没有统一的作息时间,但不少学校的放学时间是下午1点30分。视野所限,我们不能武断地说国外没有收费高昂的贵族培训班,但是至少能看到的情况是,无论公立、私人非营利还是面向市场的课外活动机构,都有收费不高且质量不减的课外活动,有些还特别关注缺少机会的低收入家庭学生。
      孩子们在校园的时间是有限的,而且随着学校“减负”工作的落实,必然会有更多的闲暇时间。在国外,课外生活早已被认为是提高未成年人素质、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,甚至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。面对这种情况,我们是不是该做些什么呢?

版权所有:美中教育文化协会
电话:086-029-83665960 86-029-83665961 邮编:710016 邮箱:mail:land@gotoaei.com
西安办公地址:西安市经开区未央路150号赛高街区2号楼2单元404室 陕ICP备号11010317 您已是第1303914位访问者